胡银松:毫厘间藏着大世界
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核雕作品及桃核原籽
胡银松展示雕刻的亚运主题作品
还记得中学课文《核舟记》吗?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……”文章中,作者魏学洢详细描述了微雕艺术家一刀一桃核下的微观大世界,文中大笔墨描写的“核舟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微雕作品。
在桐乡,也有这样一位奇巧人,他叫胡银松,嘉兴唯一一位从事桃核雕刻技艺的工艺美术家。
为亚运喝彩
在市区鸿新路399号弄的一处单元楼里,首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桃核雕刻)代表性传承人胡银松向记者介绍他的亚运主题作品:一块由三枚桃核原籽拼接而成的核料,不过两片指甲盖大小,“宸宸”“琮琮”“莲莲”3个亚运吉祥物跃然其上,显得活灵活现,让人不禁惊呼其技艺之灵巧精妙。
在胡银松长达几十年的核雕岁月中,国内的大事喜事是他主要的创作源泉。此前,胡银松还曾为北京奥运、上海世博会等创作核雕作品。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,胡银松更是花费数月创作了《南湖红船》。
也正因此,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一出炉,胡银松就产生了以吉祥物形象为蓝本创作主题作品,为亚运加油助威的想法。“家门口的亚运会,我作为核雕非遗传承人,总要拿出一件核雕作品来祝福亚运。”
反复放大研究图样、精心挑选饱满圆润的桃核……一吃过晚饭就坐到工作台前,历时1月,胡银松的亚运吉祥物作品终于大功告成。“祝愿杭州亚运会圆满成功,祝愿我们浙江的运动健儿取得优异成绩。”胡银松话语里满是祝福。
“不起眼”的功夫活
在桐乡一带,刚出生的孩子有佩戴桃篮的习俗。一颗小小的桃篮就是最基本的核雕作品。
“核雕看着不起眼,还真是门功夫活。”胡银松说。因为是在核桃上“做文章”,寻找合适的桃核是核雕手艺人的必备功课。放眼胡银松如今居住的家,不大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,里面装的都是胡银松四处搜罗来的桃核原籽。
找到合适的桃核后,就进入了漫长的创作期。在细小的物件上创作,需具备极致的专注力,刻作时屏息静气,神思集中,十分耗费心力。为此,胡银松将自己的创作时间大多安排在了晚上,待夜深家人陆续休息后,他的创作才正式开始了。
想创作出好作品,除了要耐得住清苦,还要有一份极致的耐力,懂得适可而止,毕竟毫厘之间,稍不留神就可能前功尽弃。为此,胡银松的核雕作品动辄花费数月,在长年累月的刻作下,胡银松握桃核的左手大拇指指甲盖呈现C字凹槽,这也是一名手艺人坚守初心的见证。
用光阴雕刻梦想
如今的胡银松,年逾古稀,与家人一同居住在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。房子不小,却塞满了胡银松的核雕作品和工具,几乎找不出一个空闲的角落。老伴笑称“家里都被他占领了”,嘴上抱怨着,眼神里却满是对这个核雕痴迷者的支持。
追溯胡银松桃核雕刻生涯的起点,还得从1965年说起,那年他15岁,从爷爷手里接过这门手艺。
胡银松年轻时当过兵,退伍后分配到了当时的煤机厂成为一名工人。在老伴戚玲娟眼中,即便在煤机厂工作的40多年间,胡银松也从不曾中断这份爱好,下班只要得闲,就在案前琢磨核桃。
真正对核雕来劲,是因为一次偶然的“上电视”。戚玲娟在闹市区开着一家布摊,偶尔胡银松也来帮忙,闲下来雕雕桃核,路过的人多了,消息就传到了电视台。很快,记者来了,胡银松身影出现在了电视台的《百姓故事》栏目上,雕出了名气,胡银松的劲头也上来了。
现在,胡银松的家中摆满了自己创作的核雕作品,成套成系列,说不清楚有多少件,但每一件背后都有让胡银松可以讲上半天的创作故事。在采访过程中,很显然可以察觉到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,但只要一谈到作品,就能讲得头头是道,足见其对核雕这门技艺的热爱。
“希望这门技艺可以发扬光大,希望这门技艺可以后继有人。”小小的心愿,藏着这名老人最大的梦想。
Leave a Comment